想當電視台記者必讀!【如何成為電視台記者?】揭密記者的一天怎麼過!寫給電視台記者的新生入學手冊,電視新聞稿件類型全收錄

入行已經七年,跑過社會、政治,帶過兩年北地,現職專任播報,報到那天的光景恍如昨日。當時被指派寫一則BS,寫了半小時寫不出來,簡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,明明上課時聽老師提過,怎麼腦袋在打開稿件系統時就歸零成一片空白,只好趕快去查Yahoo奇摩知識+,覺得怎麼好不容易進了這行,卻什麼都跟我想的不一樣。如今回首已經過了超過2500個日子,我知道仍有不少人對電視台記者這個職業有興趣、疑惑,這些問題我都盡力在這篇文章中說明。如有不盡完美之處、或者你想知道的問題不在這篇文章裡,歡迎來信告訴我:wen.reporter@gmail.com

採訪中心 路線分配

政治/政經組

比起平面報紙的分線較為專精,電視新聞台的路線會比較粗略、守備範圍會比較大。例如跑立法院的平面記者幾乎就是專心跑立院,但電視台記者,你可能除了立院之外,還要顧行政機關,例如考試院、監察院,甚至是其他路線等等,但各有辛苦的地方,兩者性質不太一樣。

政治線的分線大致分為

府院黨:總統府、行政院、執政黨

在野黨

立法院:包含各立委、各黨團、各委員會

台北市政府:包含台北市議會、議員、各議會黨團

新北市政府:包含新北市議會、議員、各議會黨團,但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編制會把新北市府編給社會組跑,但新北市議會、議員仍由政治組記者經營跑線。

國防

考試院、監察院、中選會、海基會、陸委會、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,等等

財經:視每家電視台編制而定,有些會單獨拉出一組財經組,但如果沒有這樣的編制,通常會被併入政治組,併稱為政經組。

生活組

大致上分為醫療、娛樂、體育、消費、產業、教育、交通(包含氣象局)。視每家電視台的經營比重有所調整,例如特別重視娛樂或體育的電視台,會另外獨立出一個娛樂中心或體育中心,專門處理相關新聞,但通常都還是併入生活組居多。

順帶一提,因為三個路線裡面我最想跑,但卻唯一沒跑過的就是生活線,因此能分享的有限,(一個段落寫完為自己開脫),有機會再補充分享。

社會/警政組

大方向就是,發生在雙北地區的所有社會案件,都歸類在社會組轄區範圍。

分線大致上分為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司法檢調,但前面提到,有時候新北市府、新北市議會也會編入社會組的路線,因此有時候你會聽到「警政」這個稱呼。

台北市:路線中包含
台北市政府管轄的
大安、信義、松山、中正一、中正二、萬華、中山、大同、士林、北投、內湖、南港、文山一、文山二(簡稱文一、文二),等各分局,以及台北市刑事警察大隊、台北市政府保安警察大隊、台北市政府捷運警察隊。
內政部管轄的:警政署、其中又包含鐵路警察局、航空警察局、移民署。

新北市:路線中包含
新北市議會
新北市政府管轄的
板橋、海山、中和、永和、新莊、林口、三重、蘆洲、淡水、新店、汐止、土城、樹林、三峽,等各分局,以及新北市刑事警察大隊

除以上有明確台北與新北分線外,另外以下機關也是社會組的範疇,通常會分配給跑新北市的記者,但會視需要進行微調,不一定每家新聞台都一樣。

內政部警政署管轄的
空中勤務總隊、國道公路警察局、保安警察第一總隊、保安警察第二總隊(簡稱保一、保二),以及行政院國家搜救指揮中心(簡稱國搜中心)、海洋委員會海巡署。

檢調
司法院
包含,但不限民事廳、刑事廳,台北、新北、士林地方法院、調查局,當然以刑民兩案件為主,但其他像是台灣高等法院、台灣高等行政法院、最高法院、最高行政法院,等等,也都是範疇之一。其餘各地高等法院及各地方法院則由地方中心駐地記者負責。

法務部
包含,但不限最高檢察署、高等檢察署、台北、新北、士林地檢署,其餘各地高等檢察署及各地方檢察署則由地方中心駐地記者負責。

過去我們常聽到的特偵組,原先是是設立在最高法院檢察署底下的單位,專門偵辦重大案件、貪瀆、經濟犯罪、但已經在2017年元旦廢除解編。

國際組

依照各家新聞台編制,通常不特別分路線,但會依照語言專業,分日語編譯、韓語編譯,

有的編制會特別設置大陸中心,但如果沒有,則會併入國際中心。

除非外派,否則國際組記者通常在家,也就是在公司內,蒐集各外電素材,彙整成報導,因此台呼多會過「記者OOO編譯」,較少過「記者OOO報導」

北部地方組

上述除了按照路線分為政治、生活、社會、國際外,接下來是以地區劃分的「地方中心」。

北部地方組是唯一設立在電視台總公司內、與上述四個組在一起的地方中心,通常新進記者有很大的機會會先到北部地方組訓練寫稿、過音,等待訓練純熟後,才會分配到政治、生活、社會組去跑線,成為我們想像中電視台記者的樣子。

北部地方組按照事件發生地區劃定轄區範圍,只要新聞事件發生在

基隆、桃園、新竹、宜蘭、花蓮、台東(蘭嶼、綠島)、澎湖、金門(連江)

上述縣市,都是北部地方組的轄區範圍,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位駐地記者,負責掌握當地新聞消息,將訊息、素材,傳回公司,由北部地方組的記者再寫稿發成SOT新聞,換句話說,所以北部地方組的記者由駐地記者與在家記者組成,新聞成品也是由兩者通力合作完成。有點像是一位去採買、一位負責烹調,共同完成這道料理。

因為編制中只有一位駐地,不可能都不放假,因此各電視台駐地記者通常會通力合作,萬一你休假,有新聞素材需求,同業通常會幫忙也丟一份素材到你的公司,所以有時候你可能會發現,怎麼不同家新聞的畫面、訪問都長得一模一樣,就是這個原因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新北市的金山、萬里、瑞芳,雖然是新北市的區域,不過在新聞路線劃分上,由於比較靠近基隆,所以通常會被歸分到負責跑基隆的駐地轄區,而連江(馬祖)通常沒有駐地記者,多委由金門駐地協助。

中部、南部中心

相較於北部地方組的辦公室位在台北的新聞台總公司,中部與南部地方中心的辦公室就真的遠離台北了。分別設置在台中、高雄,各自掌管中部與南部地區發生的新聞事件,同樣按照地區畫分。

中部中心:台中、苗栗、彰化、南投、雲林

南部中心:高雄、嘉義、台南、屏東(小琉球)

跟北部地方組一樣,各地都會有一位駐地記者,協助蒐集新聞素材,比較不同的是,中、南部中心內的文字記者通常不會是新進人員,除了處理駐地記者回傳的新聞素材外,也需要與自己的攝影記者搭配、外出採訪。

簡單來說,北部、中部、南部中心是「屬地主義」,不分路線,只分地區。

新聞稿件的組成與形式

NS、OS、bite

NS指的是nature sounds,代表現場音,例如民眾吵架聲、尖叫聲、車輛撞擊聲、爆炸聲,等等可以代表現場狀況、最能帶領觀眾進入新聞狀態、具代表性的聲響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過去有些暴力新聞,會把受害者的哭聲、加害者的叫罵聲當作NS放在新聞開頭,現在受到NCC相關法規限制,通常不會再這樣使用,因為容易踩到紅線遭到開罰。

OS指的是off-screen的意思,也就是記者的「配音」,但通常我們不會這麼說,我們會用「過音」來表示這件事情。順帶一提,我們常用OS來代稱內心獨白,例如我們會說「我心裡OS覺得」,但其實這是台灣特有誤用、最後習慣的用法,OS指的是在畫面外進行的對白,我們看不到這個講話的人的畫面,又有人稱之為「畫外音」,由此就可以解釋,為什麼這裡的OS跟我們印象中、慣用的OS不太一樣了。

Bite其實是sound bite的意思,代表一大段受訪影片裡面,你剪輯出來最精采、或者最能說明新聞事件的訪問內容,通常會被簡稱為bite,所以偶爾會有新進記者摸不著頭緒,疑惑到底是要「咬」什麼。我曾經遇過一位新人,他從國外回國就業,我請他去「掐一段bite」,幾個月後他跟我說,當初他覺得一頭霧水,為什麼我要請他掐一個「咬」,是要咬什麼呢?至今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有趣。

搭架子、台呼

當記者寫好稿子,要把這些文字變成一則影音新聞,這個過程就叫做「搭架子」。

首先你要先過音,把你寫好的稿子,錄成OS,不少記者過音前會先順個幾次,雖然過錯可以剪掉再接起來,但總是順順的完成比較好。

過音之後就是把你掐好的bite依照你稿子寫的順序填入該放的位置,最後交給攝影剪輯,這時候你要跟攝影溝通,例如這裡要放CG、那裡希望放什麼畫面,當然,攝影通常都會有sense,不用特別交代也會剪對應的畫面,例如你的OS提到「大片和牛下鍋涮兩下」,攝影也不會把這段畫面剪成切蔬菜之類不符合OS的畫面(當然也不是沒發生過),為求對自己的SOT作品負責,最後檢查一次總是比較保險的。

有的人喜歡自己搭架子,有的人喜歡攝影從頭到尾幫忙協助操作電腦,就看個人習慣,沒有一定要怎麼做。不過也有攝影會希望文字搭架子的過程,他必須要全程在旁邊,這就真的全看個人習慣了。

SOT

SOT就是Sound on Tape的縮寫,指的是一則完整的新聞帶,通常會控制在一分半、到兩分鐘之間,超過兩分鐘就有點太滿了。

組成的成分會有
稿頭,也就是主播稿的意思,主播播報到這則新聞,他要唸出來的播報內容,就是稿頭。
配音稿,你寫好的稿子,去過音、搭架子,讓攝影剪成一則完整的新聞帶。

你可以想像SOT是一個三明治,會有麵包,也就是你的OS,夾上各種素材,可能是NS、bite,中間又夾OS,舉例來說,可能會是:

OS+bite+OS+bite+OS
這是最基本、最簡單、最四平八穩的組合,開頭先寫一段你的稿子,讓受訪者講幾句話,再一段你的稿子,再讓受訪者講幾句話,再一段你的稿子,然後結束。

當然,像這樣的組合,例如:
NS+OS+bite+OS+bite+OS

或者

OS+bite+bite+OS+bite+OS+NS

諸如此類等等的,都有可能出現,沒有很制式的規定一定要一段OS卡一段bite,但寫久了自然會抓到那個感覺,寫起來流不流暢、順不順。

LIVE連線/Dlive/DL/Slive/SL/電話連線

電視台記者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這個畫面,拿著麥克風在某個新聞現場做連線報導,通常在兩個情況下會需要連線:

  1. 要傳達此刻現場最新掌握到的消息、氛圍
  2. 現場狀況不斷變化,要持續更新

當然,這兩個情況看起來有些類似,但最大的共同點都是「我沒時間回去慢慢發一條SOT給你了,我要用最快的方法讓觀眾知道現在的狀況」

舉例來說,今天花博現場辦了一個活動,現場熱熱鬧鬧,就可以用連線,讓觀眾馬上看到現場最新情形,不然等你回去發完SOT,現場活動搞不好都要結束了;而第二種情況是,假設現在發生警匪對峙,因為現場情況不斷變化,有新消息都要不斷對外更新,也不可能讓你發了一則SOT之後不斷改稿子,等你改好了、重新過完音,搞不好狀況又變了,在這些又急又趕的狀況,就會以連線來呈現。

也正因為這樣又急又趕,對於完美的要求度比較沒那麼高,只求快速與正確,例如你發SOT如果過音有點卡,就會切掉重過,但如果是連線,不小心舌頭打結,因為你也不可能再重來,就只能讓它過去然後繼續連線。當然,跟開車一樣,十次車禍九次快,在力求快快快的狀況下很容易出錯,這也是新聞從業人員一直在努力的地方,希望在掌握訊息的速度同時,又能兼顧正確,大概就是用時速200公里在飆車但又不能出車禍那樣的感覺。

這種在外場連線會需要用到的設備就是SNG車,值得一提的是,我們都會以為SNG車是大事件才會出現,但實際操作上卻不然,這有機會可以再寫一篇。除了SNG之外,而後也發展出一種新的設備叫做「4G包」,機動性比較高,但訊號容易受到天氣影響。

由連線衍生出來的「副產品」叫做Dlive就是Delayed Live的意思,代表「假的連線」,有些地方會以SL來稱呼。

為什麼連線會有假的,想像一下,今天棚內要跟棚外記者連線,記者一定是事前就要準備好、站定位,等主播cue你後,你才開始連線,但有時候可能因為新聞RD編排的關係,要銜接相關主題,或者因為其他原因,導致記者在那邊乾站許久、或者hold在電話線上很久,都還沒辦法連到線,累積下來會讓新聞製播流程變的很沒效率,所以在某些狀況下,允許使用預錄好的連線,通常是已經不會有太大變化,大致抵定的消息,所以如果是持續變化中的事件,不太會使用到DL這個型態。

新進記者通常也會從練習寫DL開始學起,內容就跟你常聽到的一樣,會是

「好的主播各位觀眾,………,………,………,以上是為您掌握到的最新情形,把時間交還給棚內」

DL的形式可以是從頭到尾都記者一個人獨白,也可以適時加入已經拿到的受訪者訪問,可以把沒有受訪者訪問的連線想像成是一塊吐司麵包,從頭到尾都記者自己講掌握到的消息;或者中間夾一段受訪者訪問,就像是兩塊吐司麵包中間抹一點奶油那樣。

這裡要注意,不要夾太多層訪問跟OS,這樣會變成三明治,也就長的很像SOT,不只形式不對、也會花掉你太多時間,連線這件事情就是寫重點就好,每一個重點你可以簡單帶過,不用講的非常細,細節掌握請讓SOT呈現就好。

一般連線通常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到一分半鐘左右結束,但在一種情況下你可能會講到非常非常細節、而且時間非常長,五分鐘、十分鐘都有可能,通常會發生在大事件的第一時間,幾乎沒有太多素材,連消息也都不太清楚,只能靠記者的連線去撐時間,撐到素材來、撐到畫面來。

舉例,當時花蓮發生太魯閣出軌事故時,第一時間根本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情,只知道「有火車出軌」,甚至連哪一站都不一定知道,隨著時間發展,慢慢掌握到越多線索跟細節,現場照片、影片、訪問陸續回傳,才慢慢架構起事件原貌。這過程當中我們不可能就放著等素材都來才報導,所以手上有哪些資訊,就是我們連線的材料,因此當大事件發生時,你或許會覺得「怎麼講來講去都那幾句,我已經知道了」,但這就是跟時間賽跑,一邊連線一邊掌握事情的發展,然後把新資訊加進這段可能一直都在連線的連線裡,是最考驗記者臨場應變能力的一項環節。

電話連線出現的狀況通常是,記者趕往現場的路上,在採訪車上,用電話跟觀眾報告目前掌握到的情況,有時候則是讓跑新聞的記者專心趕路、蒐集資料,由待在辦公室裡的記者,用辦公室電話進行連線,總之,用各種方式帶觀眾掌握最新的資訊。

另外,建議訓練自己不要寫DL的稿子,如果今天你被指派一則DL,你就當作自己真的在現場連線,不要養成DL寫稿的習慣,當你依賴連線寫稿,等到真的需要派你出去連線時,你會非常崩潰,因為大事件常常會視狀況所需,要求你連長一點、連短一點,或者有其他要求,如果你只能寫完稿才連線,第一你可能會一直來不及,第二當然就是會沒有任何彈性,非常容易翻車,切忌、切記,至於連線技巧,有機會可以再寫另一篇文章分享。

BS

BS是Background Story的意思,如果今天你被指派寫一則BS,那你需要寫好主播稿,同時請攝影或剪接,剪好BS畫面

而BS播出的樣子會是,主播播報這則稿子到一半的時候,畫面會切換成你剪好的BS畫面,但主播還是繼續播報,沒有停止,直到主播播報完這則稿子結束,畫面才回到主播身上。

通常會使用到的時機是,素材太少、可能就只有兩張照片,或者真的太趕,急著把資訊呈現給觀眾時,就可以使用。

Dry

乾稿的意思,沒有素材、只有訊息,通常在新聞呈現上會是

「為您插播一則最新消息,……,……,……,稍後有更新的消息,會隨時為您插播報導」

會使用到乾稿的狀況通常是真的非常急,中之急,馬上要給觀眾知道的消息,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的狀況,只能用口頭告知的情況。

SOBS

SOBS就是Sound On+ Background Story的意思,顧名思義就是BS裡面還有SO,寫法跟BS很類似,只是進入畫面前,先播出一段帶有聲音的影片,可能是訪問、或者能表現現場狀況的影片。

如果今天你被指派要寫SOBS,除了主播稿之外,你還要剪出一段,你希望播出的影片。

播出來的樣子會是,主播講稿頭,cue你剪的那段訪問,訪問結束、仍有畫面,主播繼續用bs的方式補充有關這則訊息的內容,全部講完,畫面才回到主播身上。

SO

SO就是Sound On的意思,也就是一段訪問、或者一段現場影片。

呈現方式跟SOBS非常相似,要準備的內容也相差不遠,最大的差別是主播講完稿頭、cue你剪好的那段訪問,訪問結束後畫面就直接回主播身上、準備播報下一則新聞了。

稿件組成要素

內文

寫稿時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,例如人物名稱第一次提到時,請寫全銜,例如「XX分局局長OOO」,後面再提到時可以寫OOO就好。

值得注意的是,SOT的內文不可以出現時態,時態就是時間狀態,像是昨天、今天、明天,但時態可以出現在稿頭,不過後面要標註日期,例如今天是12/1,當你稿頭寫到「今天OO地發生XX事」,就要在時態的後面,加上日期,變成「今天(1)OO地方發生XX事」,最重要的是日期不要寫錯。

為什麼內文不可以出現時態?因為這則新聞,可能在你發完的隔天、甚至之後還有機會播到,到時候稿子內的「今天」就會是「昨天」,如果你只寫今天,明天播到的時候,觀眾就無法得知這個今天到底是哪個今天,也不可能到了隔天,再去修過音,把今天改成昨天,可是稿頭可以隨時修改,主播順稿的時候,看到你註明的日期是播報日的前一天,就會知道,播報時要改講「昨天」。

如果你有機會翻到以前的新聞帶,會發現以前的新聞好像比較「精彩」,主要受到NCC法規限制,現在很多影音畫面是不能直接播出的,例如車禍撞擊瞬間,必須抽格、定格甚至加上馬賽克,更別說如果是ㄧ些砍殺畫面,有時候抽格、定格、馬賽克、抽色後,還不見得能用,甚至是案發過程遇害人的尖叫聲這類NS,在過去通常會被當作「重點」擺在SOT的開頭,如今保守一點的作法是不會使用的,大原則就是當觀眾看到這些影音畫面時,會不會感同身受,覺得不舒服、心生恐懼。

回想一下,過去看社會新聞時,通常會非常鉅細靡遺地描述嫌犯用的兇器是什麼,長短槍幾把,刀子是剪刀、菜刀、還是水果刀,刀子多長,上頭是否有斑斑血跡,等等,現在的規定是不可以詳述犯案工具、過程,避免民眾仿效。

你可能想問,那我要怎麼寫?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所有動作用攻擊這個字眼帶過,不管是砍、殺、刺,一律用攻擊這個詞,至於武器內容,刀子這類的就是利器,如果是用花瓶、榔頭這類的東西把人敲昏,就是鈍器,再保守一點,一律寫武器就好,舉例來說

X 嫌犯拿水果刀狂刺47刀,把這名男子刺死

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寫法,你只能寫

O 嫌犯持利器攻擊死者

這樣的寫法,既能避開詳述武器(水果刀)、也不寫手法(刺47刀),但也表達了被攻擊的人被刺死了(死者)。

新聞台有編審機制,會檢查播出的新聞帶是否符合普遍級規範,一旦踩紅線被檢舉,製播單位就要寫報告、甚至可能被罰錢,萬一真的被罰,隨便都是幾十萬幾百萬起跳。或許你會覺得,經過「保護」改寫後的新聞變得比較平淡,跟想做出「生動」報導這樣的目標有些綁手綁腳,但在相關法規不斷進展的情況下,也只能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,盡力做出精彩的報導。

大方向如此,但每一個審稿主管想法都不盡相同,如果有疑慮,建議先跟審稿長官溝通,通常長官不會冒險讓你踩紅線,因為稿子是他審的,如果真的出事,他也要負連帶責任,甚至被檢舉的話報告可能會是他要寫,照理來說應該沒有長官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,無論如何,有任何疑慮、不確定的地方,多多討論確認是不會吃虧的。

稿標口白、Super

這四個字是稿頭、標題、口白的簡稱,也是完成一則SOT後,習慣會回報的,通常我們會告知長官「稿標口白好」,這個步驟讓審稿長官知道「你已經完成這則稿子的工作了」。

每個記者的寫稿習慣、長官的看稿習慣不同,但完成的稿件必須要有這些才算是完整。

稿頭就是主播稿,標題通常要下三四個,也就是你看新聞畫面時,在畫面下方一條的標題,口白指的是受訪者說話時的逐字稿,你要把他說的話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。

Super指的是受訪者的稱謂,例如某某分局的分局長、目擊民眾,注意要寫全銜,不要只寫「分局長OOO」,沒有人知道他是哪裡的哪個分局的分局長呀!

CG

為了讓新聞畫面看起來更豐富,或者想要報導的主題比較複雜時,我們會用CG做輔助,就是你看新聞畫面有時候會出現「貼在畫面上的小貼紙」,或者一整張大圖,做比較表,這類都叫做CG。

如果要細分一點,會再分成「實CG」以及「透CG」,前者會占滿整個新聞畫面,後者則還能看到底下的新聞畫面,有點像是在新聞畫面上貼一張半透明的便利貼做說明那種感覺,透CG在不同公司會有「膜」、「tag」等其他稱呼。

如果報導的主題會有比較多數字,例如價格、百分比、坪數等等,建議都要有CG輔助,否則聽記者念過去,很難掌握到數字到底是多少。另外做比較型的議題時,也常常用CG來畫表格。

Stand/st

有時候在新聞裡你看到記者出現在鏡頭內,帶觀眾回到現場,可能是講述當時發生的情況,或者做其他說明,這類記者出現在畫面當中做說明的素材叫做Stand。

通常我們會使用Stand來做現場還原說明、或者增加氛圍,適度的Stand能讓新聞變得生動活潑,也能讓記者有適度曝光的機會,但切記、切忌不要做無謂的Stand,例如只是出現在事發的街道,然後說「當初嫌犯就是在這條巷弄行兇」,也沒有做任何畫面的設計,就可能會被認為是為做Stand而做Stand,甚至可能被認為只是為了露臉。當然,畫面設計也是學問,適度創意會讓人耳目一新,但過頭、變得太過花俏也容易造成反效果,這需要多練習,也可以跟主管討論。

這裡提供一個判斷標準,如果把這段Stand拿掉,對新聞表現有沒有影響?如果這段Stand真的畫龍點睛,當然就留著,但如果留下沒有加分的Stand,也只是拖長秒數而已。

記者的一天

記者工作的班別通常有早班、正常班、小夜班(晚班),但通常是北地、國際組的記者才會輪早班,跑線的記者還是以正常班跟小夜班為主。

正常班的上班時間是8:30,不過大家常常在更早的時間就開始一天的工作,首先是看報紙,也就是俗稱的掃報,看看有沒有值得今天追下去的新聞,跑社會的時候,也會一一打電話跟分局確認當天早上的新聞消息,當然隨著資訊發達,很多人現在不看紙本報紙了,大多看電子報。這裡順帶一提,因為工作性質不同,不諱言平面報紙是新聞的上游,所以適時跟平面記者打好關係,也有助於掌握訊息。

新聞工作是團隊合作,除了跟自己的同事合作,有時也會跟在外認識的同業相互交流。例如幾個比較好的同業,大家會分工合作掃報、打電話問分局,有點像讀書會的概念,當然這樣的做法,不是所有人都認同,有些看法會認為應該自己努力,分工久了可能會怠惰,但這就看個人選擇以及對自己的鞭策。

電視台每天會開三次編採會議,召集編輯台、採訪中心所有主管,早上8:30開會的內容會決定當天中午要出哪些新聞,所以通常8點前記者需要跟你的主管報稿,也就是讓他知道今天你的路線有哪些值得報導的議題,通常會給不只一個題目,讓主管篩選,或者讓主管到編採會議上去跟其他主管討論,但通常主管會幫你選定好一個題目,8:30到班就趕快連絡出門去採訪了。

當然也很常發生,他希望你做的這個議題在編採會議上被否決,這時候就要趕快再找通過的題目讓你發,也就是所謂的換稿,早上能處理新聞的時間比較短,所以如果遇到換稿真的是滿崩潰的事情,因為你可能已經出門了、或者好不容易聯絡到受訪者願意受訪,卻全部取消重來,不過這確實也是新聞台記者的日常。

我常開玩笑說,這是一份有一餐沒一餐的工作,通常我們早上出門跑新聞時,就已經開始在盤算下午的新聞議題要發什麼,因為你能用的時間很少,假設讓你中午12點處理完早上的新聞好了,緊接著下午1點又要開編採會議了,短短一小時不一定能讓你找到新聞議題,所以通常會早上就開始未雨綢繆,找下午要發給晚報的題目。

早上你能用在聯絡、路程、採訪、寫稿、做帶的時間大約只有9點到11點,共2個小時內要做完這麼多事,下午的時間大約有1點到5點約4個小時的工作時間,這是很大略的粗估,可能更早更晚、更長更短,可運用的時間約是早上的兩倍,所以如果是比較複雜、或者是獨家題目,需要長一點時間處理的,通常會擺在下午處理、在晚報時段播出。

晚間新聞,你的新聞帶通常要在五點多前就必須全部完成到可以播出的階段,好不容易捱到下午6點,晚間新聞開ON,這時你還不能休息,因為你要掌握一下明天早上你要發的新聞議題,尤其政治組、生活組,比較有機會預先掌握到明天可能有的行程,都要在下班前回報主管,社會組因為突發無法掌握,比較沒有行程問題,但如果有些延續性的,像是如果有兇案隔天要相驗、或者有重要的矚目案件要開庭,也都在這時候要準備給主管,讓他們開晚上、下班前的這個編採會議。

當然,下班後你可能不能馬上回家,還會有一些跟工作相關的餐敘或應酬,而這樣的行程,在明天你上班後,又會是一個新的輪迴。

我適合當記者嗎?

記者是一個既容易、又困難的工作,容易的地方是不需要考證照、也不限定要什麼科系畢業,但困難的地方也在這,即便你很優秀、很會念書,也不一定適合當記者,個人特質還有態度是我覺得很重要的,當然,是否掌握到那顆敲門磚也是。

不是本科系的學生,在丟履歷上確實會比較吃虧,主要是因為沒有相關經歷,也很難提出什麼作品讓主管、人資評估是否適合僱用你,所以這就很看個人造化,如果運氣不錯,遇到願意從頭教起的單位,真的要好好把握。

有些非本科系、但又真的很想入行的人會去參加記者訓練班,這也是一個方法,至少可以累積一些作品、還有寫稿的概念,最重要的是比較有機會拿到那顆敲門磚,如果你有當記者的特質、師資裡又剛好有業界老師,會比較有機會被看見,輾轉幫你丟履歷。另外如果有機會碰上電視台招考也很鼓勵參加,當年我也是透過招考進入電視台的。

我在擔任北地主管的那兩年需要大量面試新人,不過我看看履歷時,不會過度注重學校科系,看的還是相關經歷跟作品,以及面試時的應對談吐,從這些地方去判斷這個人有沒有我們前面說的「適合當記者的特質」。

如果問你,適合當記者的人有哪些特質,多數人應該可以很輕易地說出「追求事實真相、打擊不公不義」,這確實是一個崇高理想,我們都在努力,但實際上我們能做到多少,還是會有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問題,如果我們拆解一下這些目標,我會覺得抗壓性高、企圖心強、積極、臨場應變能力這些是比較關鍵的。

記者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,一天打幾十通電話給受訪者,可能有八九成都是碰壁的,被受訪者罵、被民眾罵、被主管罵,因為工作太忙冷落了另一半也被罵,這些都是家常便飯。工作上,通常也不會按照你所想的順利完成,大大小小、各種狀況包含,找不到題目、受訪者不接電話、受訪者被劫走、受訪者臨時反悔、到現場發現新聞議題跟你理解的相差十萬八千里、都採訪完了結果臨時被換稿、塞車要遲到了、找不到採訪車、來不及發CG、漏新聞、麥沒電、麥沒開、來不及趕到現場,所有你想的到的事情都可能發生,最慘的時候真的會有全世界都在跟你作對的感覺,但你那天新聞還是要按時趕上,無論你有多少委屈

新聞採訪過程中會有無數個讓人想放棄的時刻,這個受訪者已經拒絕你很多次,可是他的訪問真的很重要,你要不要再厚著臉皮、換個方式,再跟他約訪一次?或者就退而求其次,改找其他替代受訪者?每個當下狀況都不同,但你能抉擇的時間通常很短,甚至幾分鐘內你就要決定。或者,我覺得那個畫面很重要,雖然沒有那畫面新聞還是可以發,但我要不要再衝回頭去補一下?常常就是要不要再努力一下,再完美一點、完整一點,積極的人,比較有機會完成作品,甚至想辦法讓它更完美。

最後一個我自己認為不只適用在新聞業、而是各行各業都適用的是「會做人比會做事重要」,採訪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衝突困難,能好好處理就不要惡言相向,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前提是要想想,把關係打壞是不是也把自己的後路打斷,不過這中間如何取捨與拿捏,就很考驗個人智慧了。

如果你對新聞議題敏銳度高、觀察力強、能看穿事件矛盾所在、有獨立思考能力、不容易打退堂鼓、耐操、耐罵、心理素質堅強,臨場反應能力好、可以隨時保持警覺、應對所有突發狀況,然後可以在高壓環境下工作、且處事圓滑的人,恭喜你,你非常適合當記者的人。